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冬丛夏草 de BOLG

自言自语,自娱自乐;交流思想,碰撞思维

 
 
 

日志

 
 

一字之差,体现不同要求  

2008-10-29 15:23:42|  分类: 听课反思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听后感之一

       这次高中生物学科评优课上课的课题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高中《生物》第一模块“分子与细胞”P.70—73)。虽然这节内容的课以前听过许多次,但是每次听过以后都会有新的感受。由此感叹,一个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可以不断加深的,关键在于你是否具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

       在这节教材的“问题探讨”栏目中,有这样一个讨论题: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脂双层?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在回答这一问题时,许多学生都是根据左图内容一一例举回答,而老师却没有提出进一步的要求,甚至有的老师还要求学生倒过来逐一举例回答。可能有的老师会问,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还有什么讲究吗?我觉得,教材编写者在这个问题设计时使用了一个“样”字是有讲究的,有没有这个“样”字,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要求会相差很大!有了这个“样”字,回答问题时就要求学生使用概括性语言来回答(图中四类物质的分子可以分别概括为“气体分子”、“溶剂分子”、“有机小分子”和“无机盐离子”),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应该是设计这个问题的重要意图。所以,当学生以具体的物质分子名称来回答时,老师应该这样来引导、启发:你的回答符合问题的要求吗?问题如果改成“什么分子能够通过脂双层?”,你的回答是对的,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脂双层?”应该如何回答才符合要求呢?

       当然,这节课中“一字之差”的例子不止上面一个。有位老师上课时在课件中打出这样的“板书”:丽藻的细胞液中钾离子浓度比它们生活的池水高1065倍,海带细胞中的碘离子浓度比海水中的高60倍,但是,这些细胞仍然从外界环境中吸收这些无机盐离子,为什么?由于设问中少了一个“能”字,使得问题既可以从“主动运输”方面来回答,也可以从“生命活动需要”方面去考虑。而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则应该加“能”字,即:这些细胞仍然从外界环境吸收这些无机盐离子,为什么?这样所提的问题才会严谨,才能通过问题把学生引向“主动运输”内容的学习。

       “一字之差”看起来是个细节问题,但是,有时候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出现大问题,这就是这次听课给我的感想之一。

  评论这张
 
阅读(596)| 评论(12)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