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冬丛夏草 de BOLG

自言自语,自娱自乐;交流思想,碰撞思维

 
 
 

日志

 
 

缘何“南橘北枳”?  

2009-05-17 16:04:11|  分类: 问题探讨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今天,在内质网生物学互动平台上看到了一篇《南为橘,北为枳》的博文,再次勾起了对其中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的思考。

       这个俗语源于“晏子使楚”的故事。齐国使者晏子奉命到楚国,就在楚王接见他的时候,两个官吏押了个捆绑着的犯人来见国王。原来,这个被捆绑的人是晏子的同胞——齐国人,他在楚国做贼被抓住了。其实,这是楚国国王使的一个诡计,想以此来羞辱齐国使臣晏子。然而,晏子岂是等闲之辈,又怎能容忍楚王这样的侮辱。听罢,他立即站起,因义正词严地驳斥道:“我听说长在淮南的橘子,搬到淮北就变成了枳树了,一棵树换了个地方为什么就变了呢?这是因为各地水土不同的关系。百姓在齐国不偷盗,到楚国就偷盗,这不是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使他学坏了吗?”这番话讲得楚王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在敬佩晏子机智敏捷,能言善辩的同时,也有不少人在思考晏子所说的“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所蕴含的科学道理。

       10多年前,曾在一份报刊上看到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作为生物的变异,其实不然。那么,一种树搬了一次家,咋就变成另一种树了呢?

       原来,经过果农嫁接的一棵橘树,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棵树,而是由两棵不同的树接在一起长成的。树身是果实肥大、味道鲜美的优良蜜橘,而树根则是生长健壮、耐旱耐寒的枳树根。由于淮北的冬季比淮南要寒冷,橘树由淮南搬到淮北后,树身因经不住严寒而被冻死,而枳树根却安然无恙。第二年春天,从枳树根部抽出的枝条长成了树身,代替了那冻死的橘树树身,于是,就出现了晏子所说的“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现象。

       当然,以上分析也仅仅是一种推测,实际情况到底如何,还望有兴趣的朋友一起探讨。

  评论这张
 
阅读(450)| 评论(1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