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冬丛夏草 de BOLG

自言自语,自娱自乐;交流思想,碰撞思维

 
 
 

日志

 
 

听课感想(六)  

2010-10-15 15:05:33|  分类: 听课反思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今天上午,教研员集体到华士高中进行了听课调研。

       上午听的两节高中生物课都是新授课,在听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这节课后,以前听这节课时产生的一些想法又重新浮现了出来,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表达意愿。这个想法就是: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必须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

       按理说,“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这节内容算不上难,学生学习起来也不觉得吃力。老师们讲课基本上都是按照教材的内容安排,按照成分的名称、生物的类型,再辅以具体例子这样的顺序进行讲解,今天上课的老师基本上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教学,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我觉得这样的讲课对于学生真正理解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似乎有点肤浅,甚至还会产生“误导”作用。为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必要设计如下一些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哪几类?

       2、把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依据是什么?

       3、生物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划分时,为什么要依据营养方式来划分?

       我以为,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起到以下两点作用:

       一、帮助学生预防知识学习时产生偏差。

       学生做题目时,之所以会把蚯蚓等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当做是消费者,一方面是缺乏相应的知识,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就是教材的“误导”。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和认识,学生才会把“生产者”与“自养生物”、“消费者”与“捕食动物和寄生动物”、“分解者”与“腐生生物”正确地联系起来。而不会产生“生产者”是“绿色植物”、“消费者”是“动物”、“分解者”是“细菌和真菌”的认识偏差。具体到做题目时,就不会把“蚯蚓”、“蜣螂”等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划归到“消费者”中去,也不会把一些营自养生活的细菌划到“分解者”中去。

       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知识

       由于明确了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生物划分的依据是营养方式的不同,有利于学生对三类成分在生态系统中所起作用的理解,继而理解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评论这张
 
阅读(972)| 评论(8)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