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类型的高中生物试卷中,经常可以看到有关细胞分裂图形的识别与判断方面的题目,这次一调考试也不例外。这类题目一般都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细胞分裂图形,进行识别和判断,说出该图所示的细胞分裂属于哪种分裂方式?处于哪一分裂时期?具有什么特点以及分裂产生的细胞为何种细胞等。
由于高中生物学知识中涉及的细胞分裂有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其中细胞的有丝分裂期又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四个时期,减数分裂也分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两个阶段,特别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又相类似,因此,要解答上述问题,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识图技巧。其中,根据细胞分裂图形,确定细胞分裂的方式是解题的关键。下面给大家介绍一种通过检索来判断细胞分裂方式的方法。
一、先判断是否为“减Ⅰ”(减数第一次分裂)
1、图中出现联会或四分体的一定为“减Ⅰ”
因为只有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期开始不久才会出现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即联会的现象。联会的结果便是形成四分体。因此,看到图中出现联会或四分体的一定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如图1、图2)。
图1 图2
2、图中有同源染色体两两分离的一定为“减Ⅰ”
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直接原因便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两两分离。因此,看到图3、4所示的有同源染色体互相分离的细胞分裂图,就可以判定是减数第一次分裂。
图3 图4
二、细胞分裂为不均等分裂的为卵细胞的形成,属于减数分裂
细胞分裂时形成一个大的细胞和一个小的细胞,即出现不均等分裂现象,一般情况下只有在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才会发生,由此可以确定这种细胞分裂方式一定属于减数分裂。由于卵细胞形成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都有不均等分裂现象,要判定它们所处的分裂时期,可通过观察细胞中是否存在染色单体来确定。
1、细胞中有姐妹染色单体的为“减Ⅰ”(减数第一次分裂)
2、细胞中无姐妹染色单体的为“减Ⅱ”(减数第二次分裂)
图5进行分裂的细胞中,其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据此,可以判定它所处的分裂时期为减数第一次分裂。而图6细胞的染色体中没有姐妹染色单体,因此该细胞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
图5 图6
三、“减Ⅱ”(减数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判别
在排除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卵细胞的形成之后,剩下的就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判别了。由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过程极其类似,要将某一细胞分裂图确定为何种分裂方式,除了要关注细胞中染色体的结构和行为外,还要关注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
1、已知体细胞染色体数
假如题干中提供了该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2n为多少,那么通过清点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可以确定该细胞分裂的方式。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有丝分裂还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由于着丝点的分裂,使得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暂时出现加倍,因此,如果细胞分裂图象为后期的,点染色体数目时只点一侧的。
⑴ 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与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相同,则为有丝分裂(分裂后期只点一侧的染色体数目)
⑵ 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则为减数分裂(分裂后期只点一侧的染色体数目)
例如某生物的体细胞有3对同源染色体,则图7、图8、图9所示的细胞分裂一定是有丝分裂,其中图7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分裂期的中期,而图8、图9细胞则处于有丝分裂分裂期的后期。假如该生物的体细胞有6对同源染色体,那么,图7、图8、图9所示的细胞分裂一定是减数分裂,且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
图7 图8 图9
2、不知体细胞染色体数
在有些题目中如果没有说明该生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则可以通过观察该细胞中是否存在同源染色体来进行判断细胞分裂的方式。由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因着丝点的分裂,导致原来的一条染色体分裂成的两条子染色体在形状、大小方面也相同,较易与同源染色体相混淆(一般同源染色体分别用空心和实心的染色体来表示,由一条染色体分裂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则用同一种形式来表示),所以,如果看到的是分裂后期图,观察有无同源染色体,只能看细胞的一侧。
⑴ 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的为有丝分裂(后期只能看一侧)
⑵ 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的为“减Ⅱ”(后期只能看一侧)
⑶ 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奇数的为“减Ⅱ”
如图10所示的细胞中,尽管有4条染色体,但是由于4条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各不相同,因此,它们之间不属于同源染色体,所以,该细胞的分裂不属于有丝分裂,而是减数分裂,且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
在不知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情况下,除了通过观察细胞内是否有同源染色体外,还可以通过染色体的数目是否为奇数来确定。因为绝大多数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是二倍体,其进行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也应是二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应该是偶数。如果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奇数,那么,它只能是通过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减半产生,因此,该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且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期(如图11、图12)。
(本文内容曾刊登于《起跑线》高三版2004年第23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