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冬丛夏草 de BOLG

自言自语,自娱自乐;交流思想,碰撞思维

 
 
 

日志

 
 

从“分工”和“合作”说起  

2009-11-05 15:01:22|  分类: 教研杂谈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本学期听过两节课题为“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3章第2节)的高中生物课。两节课听下来,任课老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十分注重各个细胞器的名称、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教学。从“看图说话”、板演绘图到特点归纳(无膜、单层膜、双层膜)等,把细胞器的有关知识讲解得十分详尽、到位。

       然而,与细胞器“分工”的教学相比,两位对细胞器之间“合作”的教学显得不够充分。与“分工”知识的“独立性”、“静态性”相比,“合作”的知识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后者既是知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是本课中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的结合点。如果说“分工”的知识对学生将来学科考试有用的话,那么,“合作”知识的学习更能够给学生带来终身有用的东西。

       生物是有生命的有机体,那么,研究生命体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生物学也应是有生命的。80年代常常把死气沉沉、了无生机的生物课戏称为“死物”课。经过课改的“洗礼”和实践,这种“死物”课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在有关生物学知识的教学中,似乎还存在着“死物”的影子。譬如,在有关生物“群落”的教学中,一些老师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划一下定义: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再让学生记忆或背诵、默写一下。这样很容易把鲜活的生物群落学“死”。其实,上面有关“群落”的定义很不全面,甚至是把原本生机勃勃的生物群落给“定”死了。生物“群落”不是生物“种群”数量的简单叠加,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内涵。除了种群多少(数量)之外,还有哪些种群在其中占有数量优势,各种群之间存在着哪些关系,各自占据着怎样的位置,群落的发展变化如何等等,都是群落概念的重要内涵。所以,生物学学习一定要运用事物是联系、变化、发展的观点,同时,通过有关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去进一步强化这些观点,这才是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方法和目的。

  评论这张
 
阅读(403)| 评论(6)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