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中求的一本书,让“细节决定成败”成了一句名言。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并不是每个细节都决定着这节课的成败,但是,对有些细节的关注,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艺术的提升却是必不可少的。临近学期结束,闲着没事,遂翻开以前的听课笔记看看。发现了里面记录着的一些课堂细节问题,值得我们的学科老师去关注和重视。
一、音量
现在学生回答问题时,音量小的不在少数。女生是这样,不少男生也是这样。回答起问题来像蚊子嗡嗡叫似的,上课老师需要走到学生跟前才能听清。坐在后面听课的人,有时连声音都听不见,更不要说听清楚内容了。然而,对于这一情况,上课老师予以重视的似乎不多,特别是对于为何音量小的原因的追究更是少之又少。
其实,学生回答问题声音低的原因,不是器质性问题,而是心理的问题。缺乏自信,缺少激情才是音量小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增强学生的自信,激发他们的激情,应该成为我们老师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颜色
以前没有多媒体的时候,一些老师写板书时会用彩色粉笔来突出“重点”、“难点”等内容。后来有了多媒体,这种情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除了文字用不同的鲜艳的颜色来表示以外,有些图表等也用彩色来表示。这样的处理在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是可行的。然而,我发现有些老师采用的文字颜色和背景颜色搭配起来似乎有些不合理,看起来不仅不清楚,而且特费眼神。
由此看来,我们的老师制作课件时,在颜色的使用和搭配上,还要多加考虑。要达到艺术和效果的统一。
三、睡觉
几乎每个学期听课都会遇到学生睡觉的境况。虽然一开始感到有些尴尬,但是时间长了,见了多了,似乎也就习惯了。然而,我也在琢磨着“上课睡觉”这一问题。同样是睡觉,原因却不尽相同。既有学生本身身体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上课缺乏吸引力的问题。到底是哪方面的原因,怎么来改变这一情况,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吗?
四、讲话
在课堂上,学生除了讨论、回答问题以外,有时还会有“交头接耳”的现象。在老的观念中,“交头接耳”是不认真听讲,开小差的代名词。然而,就像能够向老师提问的学生肯定是“要好”的学生一样,在课堂上经常要“交头接耳”的学生也未必是“坏学生”。如果你进一步去了解学生“交头接耳”的内容,也许里面有精彩的生成。
因此,对于课堂上学生的“自说自话”和“交头接耳”,不闻不问或横加训斥,都是不可取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