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冬丛夏草 de BOLG

自言自语,自娱自乐;交流思想,碰撞思维

 
 
 

日志

 
 

听课感想(一)  

2010-03-09 16:15:43|  分类: 听课反思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上周四,由于召开学科中心组和理事会成员会议,未能参加到江阴高中的听课调研,因此,今天到华士高中的听课调研成了我虎年的首次听课。

       虽然只是听了2节课,可收获却不小。第一节听的是高三习题讲评课,6道习题听下来,给我的启示是:要提高评讲的效果,首先要找准学生的问题。话虽这么说,做起来未必容易。下面是老师今天评讲的一道题目:

       加工橘子罐头,采用酸碱处理脱去中果皮(橘络),会产生严重污染。目前使用酶解法去除橘络,可减少污染。下列生长在特定环境中的4类微生物,可以大量产生所用酶的有(多选)

    A.生长在麦麸上的黑曲霉      B.生长在酸奶中的乳酸菌

    C.生长在棉籽壳上的平菇      D.生长在木屑上的木霉

       之所以要评讲,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道题的得分率低,或者叫错误率高。也难怪,这是一道2009年江苏省的高考题,得分率低也属正常。然而,如果评讲的时候,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跟学生讲清楚什么菌、什么霉里面有什么酶,恐怕效果不会好。以后如果遇到其他新的情境的问题,错误还会照出不误,因为学生出错的根本原因并不在这里。

       那么,学生在做这道题的时候,出错的原因究竟在那里呢?我想,主要有两点:一、是不清楚橘络的成分。这主要是初中生物学知识薄弱所致。如果知道“橘络”属于“维管束”,主要由导管组成,而导管是由植物的死细胞,即细胞壁构成,那么,橘络的主要组成成分就很容易得出了。二、是缺少联想。通过联想能够把两个甚至多个看似不搭界的事物联系起来,它依赖于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许多学生之所以看起书来一看就懂,做起题来难以下笔,最大的原因还是缺少联想。

       一道小题目,发现了两个大问题。如何去解决学生的这些问题?我以为,这不仅是高三任课教师的事,也是其他年级,包括初中生物学科老师的事,是全体学科老师共同的责任。

       第二节听的是一节高一生物课,课题是《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这节课虽然已经听过多次,可是,今天给了我新的启示:生物学教学要展现“神奇”魅力。

       春晚中刘谦的表演之所以深受欢迎,就在于魔术本身的神奇魅力。其实,这神奇魅力并非魔术特有。生命科学中蕴藏着无数个“神奇”,关键就在于我们的老师能否去发现和挖掘。比如,孟德尔在进行豌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中就发现了两个“神奇”的现象,一个是F2中出现了亲代所没有的性状类型(绿色圆粒和黄色皱粒),就好像变魔术似的,明明种下去的是“黄圆”,怎么还长出来了“绿圆”和“黄皱”?让人好生奇怪;二是F2中各性状之间的个体数量之比都是9:3:3:1。这组神奇的数字,可以让人产生探究的欲望。因此,对于这节课的设计,我觉得可以从“神奇”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跟着孟德尔当年实验的足迹去探究其中的奥秘。其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学习兴趣。学生如果有了学习兴趣,那么,理解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分析杂交实验的图解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评论这张
 
阅读(1174)| 评论(8)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