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期初的安排,本周教育局对南菁高中进行深度视导。这是本学期对中学的最后一次视(督)导,应该也是最后一次集体听课的机会了。
周一、周二两天共听了六节课,其中三节课的内容都涉及到了细胞的分裂,尽管有关细胞分裂内容的课听过不少,其中有新课教学,也有复习课,但是这次的听课还是触发产生了一些新的感想。
一、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区别”
在有关细胞分裂的复习教学中,少不了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因为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够弄清楚两者之间的区别。当然,两者的区别,大家所关注的无非就是细胞分裂次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形成子细胞的数目,以及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等方面的差异。而三节课听下来,让我感悟和发现了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另一种“区别”,那就是教科书中对这两种分裂过程描述的差异。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科书中对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描述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有丝分裂部分的叙述中,尽管染色体是其中的一个“主角”,但是,还有为数不少的“配角”,如核仁、核膜、纺锤丝、纺锤体、细胞板、中心体、中心粒、星射线等;而在减数分裂部分的叙述中,染色体的“主角”地位非常的突出。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不到500个字的叙述中,出现的许多行为动词,如“复制”、“配对”、“缠绕”、“交换”、“排列”、“分离”、“移动”等,都与染色体直接有关的。此时的“配角”似乎都在“潜水”,只有一个“纺锤丝”难得“浮出了水面”。
第二、同样是描述染色体,在有丝分裂过程的描述中,除了有染色体“行为”的描述外,还有一些对染色体“形态”的描述,如前期染色质丝“螺旋缠绕”、“缩短变粗”,中期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末期染色体逐渐“变成细长而盘曲的染色质丝”等。而在减数分裂过程的描述中,很少有对染色体形态变化的描述,对染色体描述的重点集中在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上。如“配对”、“联会”、“四分体”、“交换”(交叉互换)等等。
上述两方面的“区别”,给这两部分内容的教学带来怎样的变化,值得我们的学科老师去思考。
二、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教学”
正是教材中对两种分裂描述的差异性,决定了这两部分内容的教学也应该有所不同,这是我听课以后产生的第二个感想。
由于有丝分裂过程中的“配角”众多复杂,因此,如何化繁为简是教学设计中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事实上,我们的不少学科老师在这方面动了不少脑经。比如,把有丝分裂的各分裂期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概括要点,把复杂的过程编成“顺口溜”(见图一板书),大大地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有效地降低了学习难度。
然而,在减数分裂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仍然采用上述方式,显然有点不太合适。在所听的一节课中,老师曾让一位学生出来叙述减数分裂的过程,效果不甚理想。此时,我首先想到的不是学生没有学好这部分知识,而是我们的老师没有采用适当的引导。在学生叙述不清减数分裂过程的时候,如果能够降低一下要求,如让学生先说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有关染色体的“行为动词”(如复制、配对、缠绕、交换、排列、分离、移动等),说不完整可以请其他同学补充。然后,再请学生按照出现的时间顺序对这些“行为动词”进行排序,最后,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把这些“行为动词”连接起来。我想,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而且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我昨天写《语言表达》的一个缘由。
图一 板 书
图二 模型构建训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