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教研室进行了新学期的第一次集体教学调研,调研的学校是江苏省南菁高中。
由于正值紧张的“小高考”复习阶段,学科老师们忙得让我们有点不忍心打扰他们。整个一上午,只有高二年级有生物课,而且都是几节课同时在上。分身乏术,挑了一文一理两个班级听课。鉴于还有不到两周的时间就要进行“小高考”,模拟训练与练习讲评成了最近高二生物课的主题。
虽然以前浏览过不少地方的“小高考”模拟试卷,但是,总觉得一味埋头钻进题海,迟早会让人变得呆头呆脑。因此,好多试题都没有细细去研究。尽管如此,每当听课调研遇到习题讲评时,对讲评的试题还是要细细分析研究一下。
今天听课中,在学生使用的一份《冲A提优18+3套》模拟试题资料中,看到了一道据称是江苏某重点中学2012年的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模拟卷的题目:
下列是有关细胞分裂的问题。图1表示细胞分裂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2表示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形。请据图回答:
(1)图1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 ,图1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 。
(2)图2中 细胞处于图1中的BC段,图2中 细胞处于图2中的DE段。
(3)就图2中乙分析可知,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之比为 ,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 。
相信高中生物学科的老师对图1中的曲线并不陌生。然而,与以往常见的曲线图相比,还是发现了一点细微的区别。那就是纵坐标所表示的含义,由原来的“细胞核内DNA含量”变成了现在的“每条染色体DNA含量”。正是这一变化,在我的脑子里冒出了以下一些问题:
1、“DNA含量”如何界定?
2、“DNA含量”除了以分子数目计量外,还有其他的计量吗?
3、如果“DNA含量”的计量只有分子数目,那么,图1中AB段的“走向”是否科学、合理?
……
希望老师们就上述问题各抒己见,以解我心头之惑。谢谢!
这道据传是2012年镇江学测模拟卷的试题中,也有一张类似的曲线图(图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