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冬丛夏草 de BOLG

自言自语,自娱自乐;交流思想,碰撞思维

 
 
 

日志

 
 

听课感想(五十三)  

2014-03-05 19:28:18|  分类: 听课反思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3月4日、5日两天,江阴市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大比武高一年级组的上课比赛在生物学科基地——长泾中学举行。上课的课题是“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第1节)。在这一节教材中,有三个遗传学上的经典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便是其中之一。或许是连续听课的缘故,突然对这一实验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回来后查了一些资料,却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阅读了教材和有关资料,我觉得赫尔希和蔡斯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能够获得成功,除了巧妙地利用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核酸在元素组成上的差异性,采用同位素示踪法来追踪两类物质在噬菌体感染细菌过程中的表现外,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点的正确把握更是实验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比如,搅拌器的充分搅拌,离心时的转速和时间的把控,以及在“短时间的保温”中,对“时间长短”恰到好处的掌握等等。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我想,赫尔希和蔡斯等人做噬菌体实验的时候,在正确把握这些“关键点”上,肯定经历过无数次的摸索和失败。比如在确定保温时间这个关键点的时候,免不了会出现保温的时间过短(噬菌体还没有侵染)或过长(细菌体已经裂解,其体内繁殖的噬菌体已经释放出来)的情况,从而导致“异常”情况的出现。
       高中教材在选编这一经典实验的时候,似乎注重于科学方法与思路的教育,突出“DNA是遗传物质”这一主题,而对于科学家在这一实验探究过程中的曲折和艰辛无暇提及。但是,作为生物学教学却不能忽略后者的存在,不能让我们的学生产生这样的错觉——这些科学实验操作起来似乎都是一帆风顺的,没有一点曲折和挫折。
       科学教育不能“撇开了毛面说光面”。和方法论一样,科学探究的历程对于我们的学生同样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方法论唯有与探究过程结合起来,才能使学习者的理性思维和精神世界获得同步的发展和提升。
  评论这张
 
阅读(569)| 评论(4)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