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冬丛夏草 de BOLG

自言自语,自娱自乐;交流思想,碰撞思维

 
 
 

日志

 
 

听课感想(四十七)  

2013-10-31 20:00:53|  分类: 听课反思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听课感想(四十七) - 冬丛夏草 - 冬丛夏草 de BOLG
 
       2013年江苏省高中生物优质课评比暨教学观摩活动,于10月30日、31日在江苏省南通中学举行。来自全省十三个大市的27位参赛选手抽签分成了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组进行了比赛。
       两天连续听14节课,这还是第一次。由于事先有了心理准备,听下来似乎没有想象的累。只是担任了评委工作,肩上有了一份责任,听课时无论是宏观的教学设计,还是微观的一些课堂细节,都需要去关注,以便对所听的每一节课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
       这次所听的14节课为高二年级的新授课,课题为“种群的特征”(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③第4章第1节)。这一课题的课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2010年10月份举行的无锡市高中生物评优课江阴市参赛选手选拔赛,上的就是这一节课。那次比赛尽管没有担任评委,但自始至终和评委们一起听课,《听课感想(七)》就是那次听课之后的一些思考。
       时间一晃过去了三年,当这次省评优课再次听到这一课题的课时,引发思考的问题仍然不少。其中,有关种群密度调查”的思考似乎多了起来。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重点的确定似乎并不难,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由于认识、理念以及设计操作等方面的原因,常常会导致教学重点的“落脚点”发生偏差。在本节课的“种群密度调查”教学中似乎也出现了这一现象。具体表现为:
       1、忽略“逐个计数法”在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作用。
       或许受教材中“问题探讨”栏目内容的影响,或许是逐个计数法的内容过于简单,有相当多的老师在“种群密度调查”内容的教学时,都直接从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开始。逐个计数法的教学不是被无意的忽略,就是被有意的省略。
       本人以为,这样的处理不是一个简单的省略问题,而是涉及到有关科学教育价值的问题。因为逐个计数法是生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最为基本的方法,尽管方法简单,却具有其特定的适用对象(调查范围较小、个体较大、数量较少的种群)和其它方法所不具备的优点(计数准确)。一旦省略了逐个计数法的教学,就难以显现运用样方法等抽样调查方法在生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2、“样方法”教学中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在样方法的教学中,大多数老师注重的是具体的操作问题,如五点取样法时如何划定样方,一个样方里面的个体如何计数等。尽管老师都注意到了让学生认识取样要随机的问题,可是,忽略了如何跟学生说明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的取样都属于随机取样的道理(事实上,在教学中有老师把随机取样跟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对立了起来)。
       在样方法的教学中,计数看似简单,但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几乎被所有的上课老师所忽略。
听课感想(四十七) - 冬丛夏草 - 冬丛夏草 de BOLG        右图是这次听课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案例:图示的
的植株有3棵,压线的植株有4棵。用“两边夹一角”
的规则对压线植株进行计数,应该有三个不同的数值。
然而,上课的教师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其实,右图这一样方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
科学素养教育的好素材。因为通过这一案例的分析,可以
让学生认识到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即使是计数也会有
误差。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去认识,为了减少误差,必须
遵循的一些规则(如除了取样的随机性外,还必须注意三个“一致”:即所采样方的形状一致、大小一致、计数的边角方位一致),以此让学生认识和感悟科学研究需要规范与严谨的道理。
       3、模拟实验的设计与教学效果的问题
       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教学中,绝大多数老师都设计了学生的模拟实验。客观地说,为了这些模拟实验,参赛老师花费了不少心思,有的甚至花费了很大的资金。然而,同样是模拟实验,不同的设计反映出了理念和认识的差异。比如,在模拟标志重捕法的实验中,模拟动物的黄豆(或纽扣、围棋子、玻璃球等),有的放在玻璃烧杯或无盖纸盒中,而有的则放在信封里。这两种不同的盛放方式,只是一个细节,但是这一细节的差异,反映出的是学科教师对模拟实验科学性的关注。
       然而,就模拟实验的实际效果而言,似乎并不理想。因为这些模拟实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其中绝大多数又都用在了毫无意义的数豆子、数纽扣、数棋子、数星星(圆圈)等所谓的模拟动、植物上,而模拟实验中所蕴藏的一些科学道理似乎都关注不够。十几节课听下来,总体感觉这节课的模拟实验尽管“动静”很大,兴师动众却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与此相反,少数没有设计学生模拟实验的教师,通过讲解、PPT演示、师生交谈以及问题思考、讨论等方式,把这两个演示实验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以及蕴含的科学道理等教学要求一一得到了落实。
 听课感想(四十七) - 冬丛夏草 - 冬丛夏草 de BOLG
 
听课感想(四十七) - 冬丛夏草 - 冬丛夏草 de BOLG
 
听课感想(四十七) - 冬丛夏草 - 冬丛夏草 de BOLG
 
听课感想(四十七) - 冬丛夏草 - 冬丛夏草 de BOLG
 听课感想(四十七) - 冬丛夏草 - 冬丛夏草 de BOLG
 
听课感想(四十七) - 冬丛夏草 - 冬丛夏草 de BOLG
 
听课感想(四十七) - 冬丛夏草 - 冬丛夏草 de BOLG
 
听课感想(四十七) - 冬丛夏草 - 冬丛夏草 de BOLG
 听课感想(四十七) - 冬丛夏草 - 冬丛夏草 de BOLG
 
听课感想(四十七) - 冬丛夏草 - 冬丛夏草 de BOLG
 
  评论这张
 
阅读(987)| 评论(8)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